臺灣西部地圖
大安溪、大甲溪
一新社區
臺灣西部小縮圖
綠網全區一覽
西部 Western Region

保育重點

  • 推動淺山丘陵區域友善農業生產,營造適合石虎、諸羅樹蛙、環頸雉等物種棲地
  • 社區協力維護淺山森林、溪流及里海生態環境

關注動物

石虎、穿山甲、臺灣黑熊、金黃鼠耳蝠、高頭蝠、食蟹獴、環頸雉、八色鳥、山麻雀、熊鷹、灰面鵟鷹、赤腹鷹、遊隼、燕隼、東方澤鵟、蒼鷹、黑鳶、小辮鴴、大杓鷸、中杓鷸、小杓鷸、黦鷸、唐白鷺、東方白鸛、草鴞、黑面琵鷺、青頭潛鴨、小燕鷗、黑嘴鷗、黑翅鳶、魚鷹、紅隼、彩鷸、諸羅樹蛙、豎琴蛙、食蛇龜、柴棺龜、草花蛇、斑龜、臺灣䱀、巴氏銀鮈、臺灣副細鯽、埔里中華爬岩鰍、臺灣鮰、陳氏鰍鮀、斯奈德小䰾、短吻小鰾鮈、高身小鰾鮈、溪流細鯽、華西小石積、成龍青鱂、纖紅蜻蜓、字紋弓蟹、紅螯螳臂蟹、漢氏東方蟹、凶狠圓軸蟹、臺灣旱招潮

關注植物

水蕹、大安水簑衣、臺灣野茉莉、獨腳金、尼氏畫眉草、狗花椒、臺灣野梨、天料木、六角草、假日本雙葉蘭、豆梨、臺灣紅豆樹、垂枝羊角扭、蘇鐵蕨、華湖瓜草、尖葉水絲梨、紅腺懸鉤子、桃實百日青、臺灣原始觀音座蓮、臺灣瑞木、蓮華池柃木、呂氏菝葜、南投石櫟、垢果山茶、海南藨草、臺灣玉葉金花、臺灣山麻桿、蓮實藤、毛軸鐵角蕨、寬片膜蕨、苦藍盤、臺灣大豆、扁桿藨草、三葉埔姜、細葉零餘子

大安溪、大甲溪大安溪與大甲溪溪流保育軸帶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中分署.水利署第三河川分署

由臺中東勢向西延伸至出海口的溪流河床,是石虎的重要移動廊道。透過國土生態綠網計畫,與河川管理單位攜手合作,在大安溪和大甲溪的溪流生態廊道中,保留並營造足夠的綠帶,不僅可以抑制河川揚塵,還能維繫和串聯石虎的棲地。

2020年,於大肚臺地北端的大甲溪河堤內,找到一處適合的地點。這塊原本被占用作為露營地與魚塭的地方,在被收回後成為草生荒地,並受到外來植物的侵襲,沒有原生樹木生長。生態復育策略以石虎為保護傘物種,營造其需求的草叢、灌木和喬木複合棲地,連帶庇護其他動物。復育地保留30%以上的草生植被,並在清除雜草後,以棋盤式在草地中種植適合當地氣候、耐旱、防塵、綠美化功能的樹種,形成多樹種「樹島」,為自然演替增加助力,且後續需要照顧的面積較小。

2年多後,多數苗木已經幾乎與人同高,並結實累累。期待樹木長大開花結果,種子散落,自然擴大樹林面積,最終形成一片完整的森林,穩定濱溪綠帶石虎廊道的生態環境。

一新社區烏溪流域(中上游及貓羅溪支流段)保育軸帶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南投分署.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南投分署.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在南投縣埔里盆地山腳下的一新社區,清澈的溪流自湧泉口蜿蜒而出,滋潤著茭白筍田地,同時也養育著僅分布於臺灣中部的臺灣白魚。

曾經,農民過量施用化學農藥、除草劑與化肥,使得臺灣白魚瀕臨滅絕。為了恢復當年白魚在茭白筍田間悠游的景象,社區居民努力說服年長農民改變觀念,以取得臺灣白魚認證的綠色保育標章為目標,採用自然農法,減少化肥與農藥的使用,創造「魚茭共生」的環境,逐步恢復了生態的活力與榮景。

透過眾多公私部門的合作,社區設立了10處生態池,成為臺灣白魚在野溪整治工程或氣候異常乾旱時的避難所。這些生態池提供了臺灣白魚安全的棲息地,保障了其生存空間。

一新社區積極投入臺灣白魚的復育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果。2021年,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IPSI)評估為世界里山成功的經典案例,肯定了社區在生態保育與農業平衡間持續發展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