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東部地圖
大農大富
新社大不岸溪
都歷部落
利嘉溪
臺灣東部小縮圖
綠網全區一覽
東部 Eastern Region

保育重點

  • 建立及維持連結縱谷東西兩側森林之生態廊道
  • 維持河口濕地環境及溪流洄游廊道串聯
  • 移除入侵種如銀合歡、刺軸含羞木,以生態造林恢復熱帶季風林
  • 社區協力維護里山環境與臨海水梯田

關注動物

食蟹獴、熊鷹、臺灣黑熊、穿山甲、黃喉貂、麝香貓、臺灣野山羊、黃魚鴞、臺灣水鹿、彩鷸、魚鷹、環頸雉、八色鳥、烏頭翁、小燕鷗、水雉、遷徙性水鳥(包含鷺科、雁鴨科、鷸鴴科等水鳥)、鎖鍊蛇、食蛇龜、柴棺龜、金線蛙、臺東間爬岩鰍、菊池氏細鯽、高體鰟鮍、中華鱉、鎖鍊蛇、菊池氏細鯽、高體鰟鮍、日本鰻鱺、紅鰭韌鰕虎、日本瓢鰭鰕虎、兔頭瓢鰭蝦虎、環帶黃瓜蝦虎、陸蟹(如林投攀相手蟹、庫氏擬相手蟹、短足針肢蟹)

關注植物

臺灣火刺木、臺東鐵桿蒿、赤箭莎、克拉莎、臺灣菱、銀穗湖瓜草、滿江紅、大葉石龍尾、石龍尾、四角藺、擬紫蘇草、虻眼草、羅山腹水草、石蟾蜍、鹵蕨、葉氏坡油柑、水社擬茀蕨、蔓蘘荷、五蕊石薯、土城飄拂草、胡麻草、花蓮鐵莧、異萼挖耳草、寬葉毛氈苔

大農大富花蓮溪溪流保育軸帶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林業試驗所.水利署第九河川分署.公路局東區養護工程分局.鐵道局東部工程分局
.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花東區處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位於東部縱谷平原,園內及周邊以平地造林成果為基礎,搭配生態植被復育方式營造連結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的重要生態廊道,然而當動物利用這個生態廊道穿越時,得經過公路、鐵道、堤防等重重人工設施。

透過國土生態綠網平臺機制結合相關部門進行合作,2019年與公路局合作優先改善臺9線之舊大富橋臺阻隔課題,將土坡打開營造緩坡、讓動物可以輕易越過土堤,搭配臺9線路緣架設導引網等措施,增加動物通過之安全性與利用意願。與水利單位合作花蓮溪上游兼顧生態與防災的流域調適規劃;2024年與鐵道局合作將橫跨嘉農溪的鐵道橋下方夯實鐵路土堤,變更為通透性高的鐵路橋樑型式,創造寬達1,065公尺的動物移動廊道,成為擴展大農大富東西廊道的關鍵。

新社大不岸溪海岸山脈北段淺山森林及海岸濕地保育軸帶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花蓮分署.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花蓮分署.花蓮縣政府建設處

大不岸溪位於花蓮縣豐濱鄉,發源於海岸山脈,流經阿美族Dipit復興部落和噶瑪蘭族新社部落後注入太平洋,是海岸山脈重要獨流溪之一。溪流早年擁有豐富的洄游魚類資源,是早期部落族人的採集與休閒場所。1990年代,復興部落屢遭土石流威脅,政府在溪流中建造了約180座固床工,改變了棲地結構,阻斷鱸鰻、毛蟹等洄游生物的水路,也讓族人難以親近溪流。

為了重現親水記憶並提升獨流溪河川廊道的暢通,國土生態綠網計畫透過資源盤點進行溪流工程改善,將大不岸溪作為花蓮區域綠網的溪流阻隔改善試驗示範區。工程在與部落代表充分討論後達成共識,決定拆除河口固床工以改善連結性,並在施工前監測水域生物,完成後持續觀察評估成效。

由於族人的支持及跨機關的有效合作,2023年開始以大不岸溪自然解方(NbS)調適進行規劃與策略研究,持續擴大改善大不岸溪水域廊道的縱向連結,達到廊道改善與生態永續的最終目的。

都歷部落海岸山脈南段獨流溪保育軸帶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東分署.臺東區農業改良場

臺東縣成功鎮的都歷(Torik)是東臺灣阿美族人的祖居地之一,擁有著森林、湧泉、獨流溪、水梯田、果園、海洋和聚落的多樣地景。2018年起,臺11線公路旁的水梯田逐漸復耕,儘管起初面臨害蟲的挑戰,但在輔導引進友善農法後,土地重拾生機。越來越多部落青年返鄉投入友善農業生產行列,透過長期生態監測,更在生態生產的環境中屢見食蟹獴、兔頭瓢鰭鰕虎、林投攀相手蟹和瀕臨絕種的大血藤等珍貴物種的身影。

近年來,隨著更多返鄉青農加入,取得綠保標章的友善耕作面積明顯增加,搭配以「海邊的農夫」自有品牌行銷,獲得廣泛支持。部落還推出「森、川、里、海新體驗」,讓遊客深入感受山海生態資源的豐富與奧妙,這種融合文化與生態的體驗經濟,也為部落的未來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利嘉溪臺東淺山森林保育軸帶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臺東分署.農田水利署臺東管理處.台灣自來水公司第十區管理處

在臺東的利嘉溪流域,孕育著無數生命,並且是當地主要的飲用水與農業灌溉水源。然而水力發電廠設置和為數不少的防災攔砂設施,導致水資源驟減,許多依賴河海洄游的魚蝦無法穿越屏障,嚴重威脅族群數量。

面對如此挑戰,國土生態綠網攜手在地部落深入討論並達成共識,採用「減法」思維,於2018年起將中上游的14處防砂構造物降挖或打除壩體,使溪流透過自然營力恢復生機。成立水資源協力平台,邀請相關單位共同協調,推動夜間減少取水、改善取水設施、提供節水補助並倡導友善農法等措施,為提升用水效率與增加生態流量奠定基石,減少斷流河道長度及復原生態棲地,亦增強輸砂效率與防災效能。

這些改變逐漸展現成效。透過生態團隊長期監測、部落族人參與及見證下,可見大吻鰕虎、日本瓢鰭鰕虎、兔頭瓢鰭鰕虎、臺灣扁絨螯蟹、字紋弓蟹、南海沼蝦等河海洄游型魚類逐漸返回中上游流域,繼續完成牠們的生命旅程,利嘉溪的恢復不僅縫合了藍綠生態網絡,更彰顯了棲地復育、資源共享與安全治理的生態韌性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