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西北部地圖
新屋沿海
好望角地區
南庄賽夏族部落
臺灣西北部小縮圖
綠網全區一覽
西北部 Northwestern Region

保育重點

  • 建立淺山森林棲地之生態廊道,減少動物路殺事件
  • 推動友善農業,營造適合石虎等物種棲地
  • 維護串聯重點埤塘濕地,營造及維護海岸生態林

關注動物

穿山甲、食蟹獴、霜毛蝠、石虎、琵嘴鷸、唐白鷺、黑面琵鷺、灰面鵟鷹、赤腹鷹、臺北赤蛙、柴棺龜、韋氏水蛇、唐水蛇、赤腹遊蛇、草花蛇、印度大田鱉、斯奈德小鲃、高體鰟鮍、黃鰭石鲋、臺灣梅氏鳊、日本鰻鱺、臺灣間爬岩鰍、飯島氏銀鮈、明仁枝牙鰕虎、斯氏紫斑蝶、臺灣旱招潮、龍潭水金花蟲

關注植物

槲櫟、長葉茅膏菜、異蕊草、臺灣萍蓬草、中華複葉耳蕨、近畿鱗毛蕨、野小百合、漏盧、臺灣破傘菊、新竹油菊、三葉蔓荊、臺灣蒲公英、尼氏畫眉草、毛穎草、刺花椒、華薊、彎喙薹、林氏澤蘭、紅毛饅頭果、島田氏雞兒腸、庭梅、琉球野薔薇、臺灣野茉莉、韓氏鼠尾粟、葉氏坡油甘、冠果草、臺灣蠅子草、毛胡枝子

新屋沿海桃竹苗海岸濕地保育軸帶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

位於桃園海岸線的新屋,是南桃園最早開發的地區,主要居民為以務農和漁業為生的客家族群。他們依賴海岸資源,在潮間帶、藻礁和礫石灘中,用咾咕石和玄武岩堆疊成石滬,並在其間採集魚蝦蟹貝,打破了傳統印象中客家人居住於丘陵或山區的觀念。

新屋沿海的客家人保留了這種獨特的生活方式,並對自然環境資源做出了生態適應。一群愛鄉之人努力深耕在地發展,特別重視客家漁村文化的傳承。從保安林保護與巡守開始,進行在地資源的盤點,並積極參與石滬的保護和修復工作。同時,開發環境教育課程,舉辦結合當地農漁業和食農教育的傳統文化與生態體驗活動,讓更多人了解當地的美麗之處,實踐里山倡議的核心價值。

新屋的生態環境日益豐富,沿岸廣大的保安林形成了美麗的綠林隧道,而堤岸外的海灘則是瓷蟹、斯氏沙蟹、雙扇股窗蟹等各種螃蟹和螺貝類、海蛞蝓的天堂。這裡的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真實詮釋了新屋海岸線的美好。

好望角地區苗南丘陵淺山保育軸帶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林業試驗所

透過國土生態綠網的生態資源盤點,發現竹苗一帶的淺山至海岸地區是臺灣草地稀有植物的重要分布熱點,共有297種受威脅植物分布於此,僅後龍、苗栗、西湖、通霄和苑裡五個鄉鎮就佔了43種。為保護這些珍稀植物,在苗栗後龍濱海山丘的好望角地區,設置「半天寮異地復育區」作為保種基地,並與社區、學校、NGO合作,拓展復育能量,期望讓這些植物在原生環境中持續繁衍。

好望角,又名「半天寮」,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和獨特的人文背景,形成在地特有的埤塘里山地景。然而,由於農村人口流失、埤塘利用式微、外來種入侵、農藥污染及珍稀物種的盜獵,淺山埤塘的自然資源逐漸劣化消失。

為了保護這些資源,透過公私協力,在後龍過港段保安林內挑選埤塘,實施友善棲地操作示範。使用傳統手作方式挖掘截水溝、整理水路,並進行埤底土壤晶化作業。透過深水區踩踏及淺水區糊邊坡,提升埤塘水源穩定及保水能力。針對水域生態系中位居食物鏈上層的印度大田鱉,以竹稈製作供產卵的棲枝,打造適切的居所及產房。已觀察到子代順利孵化並滑落入水中,完成世代交替,這代表著穩定健全的生態系正在恢復中。期望將此棲地營造經驗,擴大至好望角地區的每口埤塘。

南庄賽夏族部落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新竹分署

在苗栗南庄蓬萊村的賽夏族部落,曾因國家法令限制使用森林資源,面臨經濟困境及文化斷層,並與政府衝突不斷。然而,2018年,部落選擇放下仇恨,與林業保育署「和解」並締結協議,秉持著「人與自然共生」的原則,推動森林共管計劃。

部落長老發起成立合作社,在林業管理機關的陪伴下,族人重新投入傳統養蜂業,並發展段木香菇、生態旅遊等經濟產業,為部落帶來穩定的收入,亦重新連結起古老的智慧與自然。族人也參與山林巡護、人工林造林撫育及生產收穫等森林經營活動,有限度地循環使用自然資源。

如今,南庄賽夏合作社的發展,得到了部落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它激勵了部落青年回家,找回與家鄉、山林間的深厚連結。這是全國第一個成功的山林共管案例,未來將擴散到其他原鄉部落,充分實現里山的願景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