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西南部地圖
布袋鹽田濕地
曾文溪口沿海
馬頭山
臺灣西南部小縮圖
綠網全區一覽
西南部 Southwestern Region

保育重點

  • 推動社區協力維護淺山里山環境,營造適合山麻雀等物種棲地
  • 保存水田、農圳埤塘濕地,維持高草叢與灌叢鑲嵌之開闊草生棲地,營造適合水雉、草鴞棲地
  • 維持海岸與河口濕地環境,推動淺坪魚塩友善生產及里海社區培力

關注動物

麝香貓、食蟹獴、穿山甲、臺灣野兔、山麻雀、八色鳥、黑鳶、草鴞、環頸雉、黑面琵鷺、灰面鵟鷹、灰胸秧雞、黑腹燕鷗、反嘴鴴、紅嘴鷗、裡海燕鷗、黒嘴鷗、大杓鷸、中杓鷸、小水鴨、赤頸鴨、琵嘴鴨、尖尾鴨、諾氏鷸、流蘇鷸、長嘴半蹼鷸、半蹼鷸、水雉、蒼燕鷗、諸羅樹蛙、臺北赤蛙、金線蛙、阿里山山椒魚、草花蛇、鉛色水蛇、斑龜、七星鱧、南臺中華爬岩鰍、臺灣間爬岩鰍、南臺吻蝦虎、南臺吻鰕虎、鯰、日本鰻鱺、臺灣爺蟬、端紫斑蝶、圓翅紫斑蝶、斯氏紫斑蝶、小紫斑蝶、凶狠圓軸蟹、臺灣南海溪蟹、厚圓澤蟹

關注植物

海南草海桐、光梗闊苞菊、紅海欖、厚葉牽牛、密花苣苔、少葉薑、澤寫蕨、田代氏鼠尾草、武威山烏皮茶、龍骨瓣莕菜

布袋鹽田濕地嘉南海岸濕地保育軸帶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嘉義縣政府水利處.高雄市野鳥學會

嘉義縣布袋鎮曾是臺灣重要的鹽田產地,隨著鹽田廢曬20年後,形成了大片水澤,每年吸引4萬隻候鳥,瀕危的黑面琵鷺在高峰期可達4-6百隻。

隨著能源轉型政策,政府開始發展太陽光電,可能對濕地生態造成衝擊。高雄鳥會透過閒置用地認養機制,自2019年起陸續認養343公頃鹽田,並在國土生態綠網的跨平臺合作架構下,聯合公私團體,重新利用廢曬鹽田,為候鳥營造更合適的棲地。

經過3年的棲地巡守與環境調查,發現部分鹽田因水位問題,將不利候鳥使用。透過疏濬溝渠與利用虹吸管引水潤澤鹽田,使鹽田鋪面的破瓦盤片孔隙成為底棲生物棲息地,吸引了候鳥覓食,並減少乾旱與揚塵影響。後續則運用機具清淤1.5公里的溝渠,形成內水庫,以調控東西區域的水位;並開闢東西向支流溝,使地勢較高的淺灘有水可蔓延,將挖出的土方堆成小島,為不喜泡水的鳥類提供棲所。水利單位也配合抽取鹽田積水,創造滯洪量,同時營造鳥類覓食空間。如今,廢曬鹽田轉為候鳥天堂,為廢棄的人工場域創造改善生態的新解方。

曾文溪口沿海嘉南海岸濕地保育軸帶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生物多樣性研究所

臺南曾文溪口沿海占用保安林的違法魚塭被政府收回後,透過國土生態綠網計畫的改造,轉變為新的鳥類庇護所。首先將魚塭邊坡被加寬,利用在地土方與蚵殼填入魚池形成緩坡,因池水位於感潮帶,選擇種植耐鹽的紅海欖和欖李等植物,並保留部分深水區,減少乾旱時期的乾涸機率。並將仰賴地下水與雨水補充的小型魚塭土堤打掉,串聯水文系統,並建造竹製浮島,促進生態自然演替。同時,移除外來的馬櫻丹,補植草海桐和馬鞍藤等植物,控制外來植物擴散,為生物提供更多食源。

為防止魚塭再次被侵占,採取降低塭堤高度、串聯水文系統和增設浮島等措施。在施工階段,新建的浮島吸引斑龜休憩,也成功拯救了掩埋的水泥溝渠中的許多斑龜。

經過一年多的環境改善與監測,這些未經人為管理的魚塭池水相當穩定,在蓊鬱隱蔽處,已然是雁鴨天堂。並經過選擇合適樹種的栽植後,周邊逐漸形成林地雛形,是兼具保安林功能的生物棲地,亦是回收土地再生的良好示範。

馬頭山北高雄惡地丘陵淺山森林保育軸帶
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公路局南區養護工程分局

馬頭山位於高雄旗山、內門與田寮的交界,山頭由堅硬的砂岩構成,周圍地層則為較軟的頁岩和泥岩,屬於高雄泥岩惡地地質公園範圍。雖然地貌奇特且過去被視為不毛之地,卻是穿山甲、白鼻心、食蟹獴等珍稀物種的理想棲息地,擁有原始的淺山自然生態和傳統農村風貌,是國土生態綠網的代表性淺山生態廊道之一。

當地居民與組織積極維護生態,自主參與公民科學調查,並與政府部門合作成立山林巡守隊,管理遊蕩犬隻,以保護穿山甲等陸域里山動物。臺28線跨越馬頭山,由於動物頻繁遭遇車輛輾壓,公路管理單位著手改善道路環境,建置動物通道,減少路殺事件的發生。居民們持續進行路殺預防性監測,提供管理單位相關資料來優化現有道路設施,並作為物種保育的參考,扮演守護環境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