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綠網

About Taiwan Ecological Network
國土生態綠網的目標

串聯森川里海,與自然和諧共生

臺灣於2018年啟動「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建置計畫」,整體目標為:「建置與維護國土生態保育綠色網絡,串聯東西向河川、綠帶,連結山脈至海岸,編織『森-川-里-海』廊道成為國土生物安全網;提升淺山、平原、濕地及海岸的生態棲地功能及生物多樣性涵養力,及透過社會-生態-生產地景與海景的保全活用來營造和串聯韌性社區,以促進永續發展」。針對淺山、平原到海岸地區的棲地保育,勾勒了具體的願景。
環頸雉 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
如何建構網絡

確立綠網發展與經營策略,
兼顧多方權益與
自然資源永續利用

01

空間尺度聚焦

  • 大尺度(綠網分區)
  • 中尺度(綠網關注區與保育軸帶)
  • 小尺度(重點推動區域)
02

關注議題及權益關係人盤點

  • 盤點重點推動區域內關注議題與權益關係人
03

策略推動

  • 關注議題權益關係單位投入情形
  • 整合多方資源,推動以自然為本的複合型策略
04

成效評估

  • 以「重點推動區域」為基礎,逐步推動區域保育軸帶空間連接
  • 進行成效評估並展現推動成果

生態資訊建置與共享

建置綠網圖資開放平臺,
整合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
以科學引導資源有效投入與配置

資料庫整合與共享

生物多樣性資源調查資料的分散,是網絡建置過程中面臨的挑戰。自2017年起,國土生態綠網開始整合各政府機關、學術單位及專業機構的歷年生物多樣性資料,並依據各地區的特性,制定具體保育對策,形成資源整合與投入之有效空間策略藍圖。

隨著資料交流與整合的需求增加,2021年成立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聯盟(Taiwan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Alliance, TBIA),至今有13個相關政府機構加入,並透過開放與共享機制,推出「生物多樣性資料庫共通查詢系統」,一站式查詢跨單位且數量最完整的生物調查資料。有效支援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與政策制定,並為國家級指標如「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及「有效保育地」(OECMs)的重要計算工具。

此外,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Taiwan Biodiversity Network, TBN)亦以開放資料為策略、現況評估地圖為工具,建置綠網各式空間尺度與物種之分布資料視覺化圖臺,提供國土生態綠網在生物時空分布資料的資料開放與資料整合服務。

國土生態綠網使用的生物多樣性數據

國土生態綠網的圖資應用方向

圖臺開放,提供各界查詢運用

國土生態綠網將生態資訊轉化為具保育目標的空間資料,於「國土生態綠網圖資」平臺,提供多種可套疊的空間圖層,包括指認目的、棲地保育策略、需關注的棲地與物種資訊,並整合至內政部TGOS地理資訊圖資雲服務平臺,成為國家底圖之一。

國土生態綠網圖資可依使用需求,與其他圖資套疊,查詢綠網範圍、關注棲地、物種資訊及空間策略。除作為國家生物多樣性空間治理依據,指引生態棲地復育與地景空間連結的投入方向,並讓公私部門的利害關係人能夠基於一致的資訊基礎,進行生態調適與有效協作,共同為保護臺灣的生態環境而努力。



辛氏盔蘭 Corybas sinii
跨域協力,共築綠網

攜手共進,跨越界限,
創造自然為本的永續發展

國土生態綠網透過跨域協力合作,與多元專業領域的整合,以跨機關的協調、跨專業的智慧以及跨空間的連結,逐步縫合生態網絡,確保生物遷徙的順暢。於全臺啟動8個區域綠網平臺,依據不同區域面臨之保育課題,結合農業部、內政部、經濟部、交通部、財政部、原民會、工程會及地方政府等多個政府機關,以及學術單位、NGO,研擬相應策略與跨域合作。同時,結合里山倡議精神,確保社區居民參與,提供在地知識與支持,並鼓勵企業和民間團體的創新與資源投入。多面向且因地制宜的機制運作,發展靈活的方式應對各種環境、經濟與社會挑戰,實現自然為本的永續發展。
太魯閣櫟 Quercus tarokoensis